贵州三言两语的由来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黔驴技穷”“夜郎自大”,这是曾经关于贵州的所谓“三言两语”,也是千百年来贵州被贴上的贫困落后标签。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一跃而起,引人注目。
贵阳市小河镇的由来
其实,这是和历史发展有关系的。首先,小河这个名字起名在先,小河地区的其他道路命名都在现代,所以,彼此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其次,小河这个名字也不是毫无缘由就叫起来的,而是源于旧时当地的一条河流和一座桥。
小河地区原先只是一个很小的村落,据(清朝道光年间的)《贵阳府志》记载:“小河桥,在城南十里,其东三里至小罗解,南二里至小珠砚,西二里至中堰寨,北八路至朝阳洞。居民三十余户,市中曹司场,去场五里有小河自花仡佬来,下流经四方河,会于南明河。”就是说,在清朝时期,小河地区只有一个寨子,寨前有条来自花仡佬也就是花溪的小河往西流去,经四方河后注入南明河的上游河段,这条小河把过去的贵阳城同中曹司拦腰隔断。为方便行走,人们就(在现在的四十四医院前面)修了一座单孔石桥。老百姓把这座桥喊叫小河桥。这里原本只有三十几户人家,买卖东西都要到中曹司去。
看来,“小河”并不是指南明河的一个河段,而是流入四方河的一条小溪,因水量不大而称小河。
小河原来的范围很小,北起小河桥,南到现今贵州柴油机厂,西抵小黄河,东抵黄河路。像小罗街、大坡、大寨、珠显等村寨,那个时候都不属于小河的范围。
四十四医院
新中国成立后小河才通公路,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医院迁到小河,这里才开始有了工业企业。以后,黔江机械厂、贵阳轴承厂、电力器材厂、华阳电工厂、贵阳电机厂、柴油机厂、贵阳纱厂等企业陆续迁到小河,形成了小河工业区。1993年在小河建立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当时的花溪区小河镇和南明区小河街道办事处合并,升格为贵阳市所辖的小河镇。2000年,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如今归于花溪区管辖。
今非昔比的小河已不是一个僻静的山寨,这里高楼林立,人口密集,商业发达。小河也见证了贵阳城市的高速发展。
贵州省毕节市常姓由来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演化而来的。又有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卫康叔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贵州的服饰来历
贵州的各民族服饰,一方面保存了众多古老的服饰样式,另一方面,这些服饰上的刺绣和配饰,记录了本民族的历史、图腾崇拜、传说故事、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等,与民族文化习俗息息相关。田军说:“服饰,是有灵魂的物象,倾诉着特殊的密语。”十六种古装样式的遗存。
贵州袁氏家族的来历
贵州黔西袁氏字辈:“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贵州兴义、南布袁氏字辈:“朝登思文安开基尔本端传家承孝友志国绍清官”。
贵州道真袁氏字辈:“崇登明希世国正保应昌孝忠先树德文礼耀争光”。
贵州贵定袁氏字辈:“功洪正佩服先贤永光明”。
贵州赤水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贵州六枝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贵州金沙袁氏字辈:“万金子德开席正大光明龙生贵定府兴安国太平”。
贵州遵义袁氏字辈:“师世登正应洪鸣治国中传家福有道忠诚发达长”。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匆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