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吗
臭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臭氧破坏和温室效应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温室气体产生的,比如二氧化碳,甲烷。
他们在太阳照射时,阳光可以穿透并照射进来,同时他们也吸收热量。
在太阳无法照射到的时候,他们又释放热量,并且阻止地球的热量散发到太空中。 导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
而臭氧被破坏主要是以前以及现在部分使用的R12制冷剂,破坏极其严重,进期大多使用R22制冷剂,破坏相对来说小一点(是以前的10%左右)但总体上看仍然很严重。
而目前只有一些高档的空调和冰箱等,使用R134等对臭氧无破坏的制冷剂 其实是制冷剂R134要比前者贵,其次,对压缩机要求会相对高一点点,厂家就是不愿意投资,而现在国际上到处协议,都要求新机组应该使用R134等环保制冷剂,很多国家也有法律规定 臭氧的破坏会导致两极出现臭氧空洞(现在南极已经出现而且在扩大)从而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 同时由于其他地方的平均臭氧厚度也在减小,导致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 最终,紫外线的照射,会导致大多数生命死亡,破坏生物链的循环,从而破坏生态(现在地球上越来越多人得皮肤癌,其实就是紫外线过度照射造成的)
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途径和增温比较
(1)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大气组成的一部分(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所有动物在呼吸过程中,都要吸氧气吐出二氧化碳。
由于人类对森林的滥砍滥伐,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逐年减少,二氧化碳的消耗量自然就降低了。而工业的不断发展、石化燃料的消耗,又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结果造成温室效应日益增强。
(2)甲烷(CH4)
甲烷是一种很重要的燃料,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约占87%。在标准压力的室温环境中,甲烷无色、无味;家用天然气的特殊味道,是为了安全而添加的人工气味,通常是使用甲硫醇或乙硫醇。
研究人员称,21世纪初,大气中甲烷的浓度停滞不前,温室效应也遵循同样的模式;但从2007年开始,甲烷浓度开始上升的同时,其导致的温室效应也水涨船高。
(3)氧化亚氮(N2O)
N2O通常被称为氧化亚氮,是一种温室气体,具有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N2O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并可输送到平流层,导致臭氧层破坏,引起臭氧空洞,使人类和其它生物暴露在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下,对人体皮肤、眼睛、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与二氧化碳相比,虽然N2O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低,属于痕量气体但其单分子增温潜势却是二氧化碳的298倍(IPCC,2007);对全球气候的增温效应在未来将越来越显著,N2O浓度的增加,已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大气N2O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农田生态系统,在土壤中,N2O是由硝化、反硝化微生物产生,人们向农田中施入过量氮肥,促进微生物活动,通过硝化、反硝化过程使氮素转化为N2O。污水生物脱氮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也会引起氧化亚氮的排放,溶解氧的限制、亚硝酸盐的积累和羟胺的氧化都是导致氧化亚氮产生的原因。
(4)六氟化硫(SF6)
六氟化硫本身对人体无毒、无害,但它却是一种温室效应气体,其单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2万倍,是《京都议定书》中被禁止排放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
根据IPCC提出的诸多温室气体的GWP(全球变暖潜能)指标,六氟化硫的GWP值最大,500年的GWP值为32400,且由于六氟化硫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其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可长达3200年。
当今世界六氟化硫的排放量极少,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相比于二氧化碳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但出于长久的环保和安全考虑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匆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