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由来 ,腊月二十三的由来?

腊月二十三的由来

在我国,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俗语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小年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在古代,,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爷”也被称为“司命菩萨”、“灶神”、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并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腊月二十三的由来

关于每月别称的由来

农历基本上以十二个月为一年(闰月除外)。除了顺序数字外,每月都有它的别称或美称:

一月孟春、正月、元月、陬(音zou)月、孟陬、端月、初春、始春、元春;

二月仲春、如月、杏月、早春;

三月季春、寎(音bing)月、桃月、三春、阳春、暮春;

四月孟夏、余月、清和月、槐月;

五月仲夏、皋月、榴月、蒲月;

六月季夏、且(音ju)月、荷月、伏月;

七月孟秋、相月、巧月、霜月、桐月;

八月仲秋、壮月、桂月、中秋月;

九月季秋、玄月、菊月;

十月孟冬、阳月、小阳春;

十一月仲冬、辜月、葭月、冬月;

十二月季冬、涂(音chu)月、腊月、嘉平。

以各月在不同季度里的排列顺序而得名。因旧时排列次序最大的称为“孟”,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头一个月则分别为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排行第二或中间者,称为“仲”;排行最小者称为“季”,故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则分别称作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则分别称作季春、季夏、季秋、季冬。

关于每月别称的由来

冬至十天的由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其中一个节气,冬至来到之后说明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来到了,太阳直照射地面,太阳光对全球北半球的照射比较少,因此冬天也即将来临。那么关于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大家都了解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1、冬至节的由来

由于阴历阳历的差距,在中国的冬至季节,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这一天夜晚十分的长,在汉武帝时期,24节气被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主要采用的是平均时间法来划分节气,这样一来冬至和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就被称为了中气,中气之间再进行划分,也就成为了24节气,冬至只是其中一个,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节日。

古代人们认为冬至这天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所有人都要举行贺冬仪式,唐宋时期在东至,还需要祭天祭祖。

2、北方冬至的习俗:吃饺子

个人认为还是北方庆祝冬至,比较有仪式感,冬至这天来临之后,北方大多数家庭都会选择吃饺子,不论贫穷或者是富有,大家都听说过张仲景这个医生来制作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其实这是真实发生的,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去世的日子,也是为了御寒,都会在冬至那天吃一碗饺子来表达自己对医圣张仲景的感恩。

另外北方的少部分家庭还会选择吃馄饨,馄饨意为调节阴阳,有些人认为冬至这天为极阴之时,所以要使用馄饨来调节一下天地间的阳气生长,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其实吃馄饨适合相传汉朝的时候北方匈奴分为两个部落,一个叫作浑氏,一个叫作屯氏,这两个部落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因此老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起名馄饨,并且吃掉。

闰年的由来

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闰年共有366天(1月~12月分别为31天、29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

凡阳历中有闰日(2月29日)的年份,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匆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36)
上一篇 2022年11月20日 13:48
下一篇 2022年11月20日 13: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