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的别称是什么
呼伦贝尔大草原
在祖国雄鸡形版图上方,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她被誉为"北国碧玉"。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
从呼和浩特驱车2000多公里、历时三天抵达美丽、富饶、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蓝天绿地",什么是"绿色净土"。呼伦贝尔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无边无际。这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同时,这里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当地人告诉我们一个民间关于"呼伦贝尔"名称来历的优美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一个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里
有一对情侣,女的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叫呼伦;男的力大无比,能骑善射,叫贝尔。她们为了拯救草原,追求爱情,与草原上的妖魔奋勇搏杀,女的化作湖水淹死了众妖,男的为寻找女的勇敢投湖,于是,她们双双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润草原和她的子民们的呼伦、贝尔二湖。
穿行在呼伦贝尔,我们不仅看到了蓝天、白云、草原、牛羊,还有茂密的大兴安岭林海,沃野万顷的嫩江平原,以及1700多公里边境线,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等13个边境旗市,和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并感受了它们千年的历史跨越。
今天的呼伦贝尔,已从昔日"幽静的历史后院",一跃而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逐水草而居"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早已成为昨天的故事,与时俱进的生活生活方式已在草原上刮起了"现代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给呼伦贝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城建、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场面红红火火,一大批以草原和地域为依托的边境贸易、畜产品加工、旅游等新兴特色产业开已成为当地的主流。我们相信,过不多久,呼伦贝尔草原一定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内蒙古四子王旗名字的来历
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辖1个镇、10个苏木、15个乡,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25513平方公里,人口21万多。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多民族聚集地。
掠过久远的历史烟尘,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为匈奴领地。
唐朝时属振武军兼大单于大都护府;元朝时为净州路及西南境沙井总管府之各郡,中东西部皆为赵王传世食邑。明朝时期,为察哈尔部林丹汗右翼属地。
早年,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五代孙脑音泰率四个儿子于此驻牧,始称四子王部落。
四子中,长子僧格、尊号莫尔根忽少奇;次子索纳木、尊号达尔汗台吉;三子鄂木布、尊号布库台吉;四子伊尔扎木、尊号莫尔根台吉。
后金强势崛起后的崇德元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太极,赐脑音泰的第三子鄂木布为达尔汗卓哩克图,授札萨克,命其统领四子部落。
顺治六年(1649年),清帝福临又晋封鄂木布为多罗郡王,世袭罔替。朝廷在此设旗,旗从部落名。
“天苍苍,野茫茫”,此后的“四子王旗”并不怎么出名。
进入民国的1914年,“四子王旗”受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节制。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绥远省,旗地属绥远省乌兰察布盟管理。
1949年9月绥远省和平解放,“四子王旗”的封建王公世袭制及清朝盟旗制也随之被打碎。
1950年4月,“四子王旗”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领导。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后,归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所辖。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匆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