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是谁的谁创制的第一是苏舜苏轼苏轼苏轼苏
从民间传说和相关诗词推测,东坡肉应该就是苏东坡发明的。
先说几个苏东坡与东坡肉的传说。
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肉……说起苏东坡,必然会想起美食,这和他是个吃货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个传说,关于徐州。
说是苏东坡曾经任徐州知府,就遇到黄河发大水,大水围了徐州城。眼见着全城百姓可能会遭殃,苏东坡身先士卒,带领部下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经过数十天的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都很激动,觉得苏东坡是个好官,于是敲锣打鼓,杀猪宰羊,送给了苏东坡。苏东坡就算再是吃货,也吃不了这么多啊,于是他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送给了百姓吃。
老百姓很感动,所以有了“回赠肉”的称号,也有人称东坡肉。
第二个故事,湖北黄州。
这个最有名,因为苏东坡写了《食猪肉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据说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发现这里的猪肉很便宜,于是施展手艺,烧肉与好友共同品尝,东坡肉由此成名。
就是通过这首诗,可以猜测苏东坡发明了红烧肉,这么详细的手法,这么贴切的描述,不是厨子,不吃吃货,很难写出来。
第三个故事,杭州疏浚西湖。
话说后来苏东坡去了杭州,也是知府。他又一次遇到了水灾,天降大雨,西湖泛滥,庄稼被淹。苏东坡很有治水的经验啊,于是领着人去疏通西湖,筑堤建桥,为老百姓干了大好事。
杭州的老百姓也知道他是个吃货,又开始送猪肉了。这个场景似乎很熟悉啊!正好是过年期间,苏东坡就让厨师按自己的方法烧肉,烧完之后,和酒一起送给老百姓吃喝。结果厨师看错了,把酒肉放在一起炖了。
没想到,这样炖出来的肉,非常美味,老百姓吃了以后大加夸奖,称之为“东坡肉”。
第四个传说,美女王朝云。
王朝云原来是西湖歌女,某次见了苏东坡,才子佳人一相遇,就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后来苏东坡到了黄州,王朝云也一直陪着他。那时候苏东坡比较穷困,但是身为吃货,无肉不欢啊!
王朝云于是去买了当地比较便宜的猪肉,炖给苏东坡吃。买回来之后,直接和材料一起下锅了。然后,王朝云就去和苏东坡一起练字了。
这练着练着,时间过去了很久,练完字两人才想起来,锅里还炖着肉呢!于是赶紧去厨房看,没想到炖出来的猪肉相当美味,于是苏东坡记下了烹饪方法,东坡肉出现了!
苏东坡为什么要发明东坡肉
这是因为苏东坡当时官场失意,手头不宽裕,而又偏是美食爱好者,买不起好吃的羊肉,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买当时很便宜的猪肉,并想办法烹调出很好的味道。
为什么说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是北宋文坛领袖人物。正是他推动了词的发展,改变了诗尊词卑的地位,开创了豪放词派。
我个人非常喜欢苏轼,喜欢他的豪放、喜欢他的旷达、喜欢他的随遇而安。我先分享一首自己非常喜欢的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乐观的面对人生,心情不过分强调自己的遭遇,总是一副从容不迫、落花流水皆无意的样子,令人不禁对他的心襟充满钦佩之感。
苏轼的仕途坎坷不平,因为政见的不同,苏轼不仅多次被流放,甚至差点丧失性命。所幸每次都是有惊无险,甚至成了各地美食的代言人。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广东、海南是苏轼最后生命的所在地,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原来发配流放之地,逐渐有了诗词歌赋,甚至海南开始有了进士的诞生,这对于海南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海南符确成了有科举以来的第一个进士,而他正是苏轼的弟子。
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在警世恒言里面有苏轼的传说,很是有趣。题目为: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本来王安石本来挺欣赏苏轼的,但是苏轼是坚定的站在了保守派一方,与王安石政见相左,故王安石三难苏轼也是有一定的根据的,不过也是将这种同代文豪的恩怨以诗词形式表现出来。
一难,发配湖州。王安石先前致力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和形成,对各个字的形成认为是象形而来或合意而得。正如苏东坡的坡子,土的皮就是坡。谁知苏轼听了大肆讥讽,说到滑岂不是水的骨头。后来又以鸠鸟戏之,王安石大怒,将他贬到湖州去了。
二难,发配黄州。苏轼发配湖州三年,王安石气也消了,苏轼也该调回来了,在回京后,苏轼专门去拜访王安石,凑巧王安石还没睡醒,苏轼就在外书房里等待。能够在外书房等待,这证明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毕竟外书房已经属于个人隐私之地了。王安石在外书房里看到王安石写的一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一看,狂才之气又发,笑道,菊花最为坚强,再冷只是枯萎在枝头,从不掉落花瓣。随手在后面加了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王安石醒了一看,心想:这小子还是这么狂。本来消了三年的气又起来了,想着打发他回老家算了。不过王安石还是比较惜才的,觉得王安石是因为没有见过黄州的菊花才有这一说。苏轼到了黄州后,在一个雨后看菊花,发现菊瓣全部飘落在地上,不由心生忏悔。
三难,学问之考。苏轼想回来给王安石当面道歉,想起王安石曾托他带瞿塘中峡水,不曾想过了中峡,苏轼想着本是一源之水,有何分别,打了下峡水回来了,谁料王安石尝了出来。王安石也有心教化苏轼,就和苏轼聊了起来。王安石说我有24箱书柜,你随便拿一本,你念上句,我说出下句。王安石随便找了本,随便一问,果然不差。王安石说我也考考你吧,王安石出了三个对子: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谁料苏轼搜肠刮肚,竟然一个对不出。苏轼自此谦卑谨慎,发奋学习学问,终成大学。
我个人有时不禁为苏轼感叹,苏轼才华横溢,心性旷达洒脱,人生阅历起起落落,见识之广,与王阳明相差无几,但是苏轼终究在人生意义的探索上差了一筹,未能成圣,不仅令人惋惜。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匆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