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江州司马,是个什么官啊
唐代州、郡、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
“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当时实际上是闲职,没有任何职权。司马: 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主要职能有:管理国家军赋,组织服役人员进行军事训练和演习,负责执行军事法律。三公是什么意思
三公是中国秦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以后多为虚职,地位上略低于宰相。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周朝时候,“三公”是指:太师、太傅以及太保。
秦朝、西汉时候,改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西汉末至东汉初期演变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司徒、司空。
后来,魏、晋、宋、齐、梁、陈等皆沿用以太尉、司徒、司空作为“三公”。
到了北周,又改回原来周朝的称呼:仍以太师、太傅以及太保为“三公”。
隋朝再次称“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
唐朝时候就延续隋朝制度,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
主薄和主簿有什么区别
主薄[zhǔ bù]
主薄,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所置官,其职责为典领文书等,魏晋后渐为统兵开府大臣幕府,参与机要、总领府事之僚属,与参军同为要职。
中文名
主薄
性质
古代官名
朝代
汉
职责
参与机要、总领府事
职责
主薄,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所置官,其职责为典领文书等,魏晋后渐为统兵开府大臣幕府,与参军同为要职。 高句骊国官号。始见于《后汉书》,南北朝前诸史《高句骊传》皆载,为高句骊国官名序列中的第五等级。位在“古邹大加”之下,“优台” (或优台丞)之上。《北史》以后各史所列十二等级“大官”中,无此官名。
职责
参与机要、总领府事。
主簿[zhǔ bù]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中文名
主簿
拼音
zhǔbù
含义
古代官名
释义
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历史人物
词音词意
古代官名。掌置。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文献通考》卷六十三:“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皆有之。”隋、唐以前,因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习凿齿曾为桓温的主簿,时人曰“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此为主簿权势最盛之时。
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设主簿,惟御史台、诸寺等署有之。唐诸州以录事参军取代主簿。南宋中叶后,御史台也不设主簿。元诸寺、监、院有关人员,或称主簿,或改称典簿,县主簿简称为簿。明、清太仆、鸿胪二寺及钦天监称主簿,太常、光禄二寺及国子监称典簿,县署则仍称主簿。均系低级之事务官。
明清时期主簿由贡监及吏员拔擢除授,是知县的佐贰官,别称“书记”“三尹”等,秩正九品,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事务,在主簿廨办公,下设攒典1人办助办公。——《中国古代县衙制度史[1]》
历史人物
陈琳: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
杨修:曹操称魏王时,任曹操主簿。
黄权:原为益州牧刘璋主簿。
吕布:早期因其勇武被并州刺史丁原任为主簿。
田仪:凉州刺史董卓主薄,为董卓亲信。
杨仪:最早任荆州刺史傅群主簿。
殷观:原荆州牧刘备主簿。
廖化:最初为关羽主簿。
司马懿:曾任曹操主簿。
凌敬:任窦建德主簿,曾在虎牢关之战前献其策于窦建德,窦建德未采纳,最终败亡。
陈寿:历任卫将军姜维主簿。
骆宾王:历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匆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